超融合Server SAN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ServerSAN
查看: 110799|回复: 0

超融合技术白皮书 第一章:传统IT发展困境与面临的痛点

[复制链接]

5

主题

5

帖子

1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7
发表于 7-23 22: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ITorCT 于  22:59 编辑

自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以大型机、小型机、大型数据库、集中式存储与业务高可用软件组成的IT架构适应了当时的数据大集中趋势,传统IT设备制造商在这一阶段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集中式的部署模式带来了对硬件性能、高可靠性及扩展性的需求增加。
2003年左右,服务器虚拟化技术开始普及,以VMware为代表的虚拟化软件厂商引领数据中心由物理硬件数据中心向虚拟化数据中心转变。服务器虚拟化技术有效控制了数据中心内服务器数量规模的膨胀,提高了服务器的利用效率,并且,利用虚拟机迁移等技术大大降低了数据中心对服务器RAS特征的依赖。服务器虚拟化技术的大规模应用使得业务系统的部署呈现由Unix小型机平台迁移到x86 + 虚拟化 + 集中存储架构的趋势,x86刀片服务器 + 虚拟化 + 集中式存储阵列成为这一时期数据中心的主宰。主流传统IT架构如下图:

传统IT发展困境与面临的痛点

传统IT发展困境与面临的痛点
                              其要特点是:
1、X86服务器虚拟化已经得到普遍应用和认可。小机用户集中在部分金融、医疗、和制造业等客户,而且因为成本高昂、架构封闭、不易运维等痛点,也正在逐步切换至X86服务器平台。同时客户普遍使用虚拟化技术来提高可靠性和可用性,提升了服务器的资源利用率。
2、使用集中式外部存储。服务器本地没有存储能力,通过FC交换机连接至集中式存储,集中式存储的特点是通过双控机头或者多控机头连接磁盘柜,所有IO路径通过机头来控制。
3、以方案集成的形式交付。IT架构通常涉及众多厂商和品牌,设备种类多。通常由集成商做系统集成来交付完整解决方案,后续运维无法实现一个管理软件实现全部配置、管理、监控功能。
随着企业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张,尤其是云计算大潮来临,IT平台的规模和复杂程度出现大幅度的提升,业务对IT基础架构的灵活性、可扩展性以及快速上线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IT数据中心架构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具体表现为:
(1)     架构复杂,管理困难,策略分散
存储、服务器、网络安全设备三层堆栈部署存在明显的复杂性,需要对多层软硬件结构进行组装和调试,才能使其正常工作。
首先,需要从网络设备厂商采购ToR(Top of Rack,架顶式)交换机,然后从服务器硬件厂商采购服务器,再从存储厂商采购昂贵的存储设备,如果是FC存储,还需要在服务器上部署专门的HBA(Host Bus Adapter,主机总线适配器)卡来提升访问性能,最后,使用Hypervisor软件管理平台实现虚拟机与业务系统的部署。
上述IT建设模式导致设备供应商和设备种类繁多,用户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准备大量复杂的基础设施,各种设备的配置相互独立,管理割裂,缺少统一的集中化IT构建策略,无法对数据中心内的基础设施进行统一的监控、管理、报告和远程访问,后期维护技术门槛高。
(2)     集中式存储扩展性差,造成了存储割裂及竖井化
传统存储根据机头控制器的能力分为高中低三档存储,低端存储通常支持200块硬盘左右的扩展能力,中端存储通常支持1000块硬盘左右扩展能力,高端存储通常支持5000块硬盘左右扩展能力。集中式存储扩展性受限,低端存储无法升级为中高端存储,不能实现随着计算资源扩展而自由地横向扩展。当客户业务量较小时,初期购买中低端存储,后续遇到业务量增加或者新上业务,存储性能和容量则无法满足客户需求,通常选择是再增加一台新的中低端存储,这样就造成了多存储平台之间的割裂,资源利用率底,管理复杂,无法满足上层业务对易用性和敏捷性的需求。如果客户初次购买高端存储,则又会遇到初次投入成本过高,设备利用率不足等问题。
随着数据集中化及云计算成为主流建设模式,存储资源集中化,业务大规模部署及运维逐步成为刚需,传统存储在扩展性上受限,无法适应虚拟化数据中心弹性可扩展的未来要求,这是目前客户遇到的主要痛点之一。
(3)      高昂的成本支出
投资成本高:传统的存储与计算分离架构,需要配置独立的网络、存储和计算节点。为了提高系统整体高可用性,需要通过资源冗余的方式达到设计目标,包括存储网络设备的冗余、存储控制器的冗余、存储链路的冗余等,增加了数据中心的建设投资成本。
运维成本高:随着IT规模的不断膨胀,数据中心内的服务器数量、网络复杂程度以及存储容量急剧增长,随之带来的是高昂的硬件成本支出以及运营成本支出(电力、制冷、占地空间、管理人员等),同时,应用系统的高可靠性严重依赖于硬件提供的RAS(Reliability Availability andServiceability,可靠性、可用性和可服务性)特性,导致硬件产品规格不断提高,硬件采购成本极为高昂。
(4)      业务部署速度缓慢
新的服务器、存储设备和网络设备的部署周期较长,整个过程包括方案设计、硬件选型、多厂商采购、分批到货、上架安装、系统集成、网络配置、综合调试、业务部署等环节。一般情况下,这个过程需要的工作量约20~40小时,交付周期约2~5个月,IT系统从提交业务变更请求到进行运营变更之间存在较长的延迟,初期部署效率低。

作者:中国超融合产业联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